2006-11-30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現況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分析

  • 我國相關廠商分類

我國發展電動機車類產品之廠商分為數類:第一類為大型機車生產廠商,後兼具發展汽油引擎ATV(All Terrain Vehicle)及電動機車、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高爾夫球車等。第二類廠商為發展汽油引擎ATV及利基型機車為主要業務之中小型廠商,兼發展電動代步車、機車等電動車輛。第三類為專門發展電動機車等電動車輛為主要業務之廠商。第四類為自行車廠商兼發展輕便型電動機車者。本研究以調查我國機車生產廠商為基礎,並延伸至其他相關領域之國內廠商,以了解我國電動機車及相關電動車輛之發展現況為目的,並做出策略性建議與結論。

  • 我國相關廠商發展歷程

我國追隨日本發展機車產業已有數十年歷史,目前產業發展已經成熟,零組件自給率近100%。由於國內市場趨向成熟,各廠商紛紛前往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地區發展,並將生產工廠移往該處。光陽、三陽等大廠不但在拓展東南亞等地區市場上已有良好成果,也將產品輸往歐美國家,其他中小型廠商也隨之前往國外發展。

在新產品開發上,電動機車及全地型車ATV均為廠商多角化經營的方向。特別是在全地形車方面,我國廠商將低階產品移往中國大陸生產,留在國內發展大馬力ATV,由於技術趨於成熟,國外競爭者較少,故成長尚稱順利,估計2005年我國生產ATV數量約30萬輛,大都外銷歐美等國家,未來產業仍將持續成長。

目前電動機車功能尚難與汽油燃料機車相抗衡,雖然具有環保與節能等效果,但在國內外各級政府並無明顯政策支持情況下,屬於少眾利基市場,國內大廠實質發展產品並有內外銷實績者甚少,主要仍以發展電動高爾夫球車、電動代步車等為主。根據Dr. Peter Harrop預估,至2010年電動代步車之銷售將由2004年之65萬台提高至120萬台,將成為先進國家新世紀具發展潛力的代步工具之一。至於電動機車除中國大陸等地區外,礙於技術發展限制,內外銷市場仍有待開發。

  • 台灣電動機車廠商發展現況

我國發展電動機車除系統產品外,馬達、控制系統、電池等為關鍵零組件,主要廠商包含:三陽、光陽、台鈴、必翔、合騏、摩特動力、台灣金蜂、聯統興業、宏佳騰、鼎力、正鶴、基益、見發先進科技、卡洛林國際、台純工業、虹玠企業、綸泰企業、瑪露洲、雍御企業、睿福、力道機車工業、台純、瑞德電能、台灣易立歐科技等。

生產機車廠商除三陽與台鈴外大都設於中南部地區,新興電動機車廠商分布較為廣闊。

  • 發展課題

電動機車市場需求少,投入發展廠商數及規模有限。相對我國大型自行車及機車廠商已經十分成熟,並紛紛前往其他國家生產與拓展國際市場,再加上ATV發展機會,業績逐年成長。電動機車為上述大型廠商之副產品,因資源有限又市場缺乏誘因,大都相關廠商並未發展電動車產品。

由於電動車輛與汽油車在功能上有明顯差異,發展一般用途機車者,市場與通路與電動車輛並不相同,這也是廠商難以兼顧原因。同時電動車大都適用於小區域間慢速移動,反而適合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及高爾夫球車等應用,故廠商反而願意積極發展代步車等產品,電動機車被實質忽略。

我國獨立電動機車廠商數量少規模小,分散於北中南各地,產業聚落並未形成,上游控制器與電池產業又支援不足,故技術與品質水準仍有待加強。未來如何促進產業與廠商間分工與策略聯盟實刻不容緩。

由於電動機車其實際應用並非一般道路,反而適合於觀光旅遊地點,作為旅客租賃休閒用途等。此一通路如何與觀光產業結合為未來發展重點。

以鉛酸電池等作為動力來源,使用方式(需要充電)、維修、壽命與功能等與汽油動力車水準有相當差距,並非立即可以改善。即使嘗試希望使用者能接受電動機車,也缺乏廣告宣傳資源,要達到消費者認識電動車仍有待時間。

由於台灣本地缺乏政府支援,同時民眾對於電動機車產品十分陌生造成信心不足,如果沒有大量廣宣教導消費者如何應用,對於電動機車需求與發展廠商將造成困擾。

  • 競爭策略建議

就產業與市場發展現況,進行下列建議。

藉由政府政策工具積極輔導國內優良廠商發展,使營業規模得以迅速擴大,能力不足者自然淘汰或合併。

推動電池與控制器等關鍵技術發展。就我國廠商產品發展瓶頸觀察,功能與品質不足為最大隱憂。品質能力必須由廠商自行解決,但功能不足往往肇因於電池等關鍵技術無法掌控,控制器技術也受制於其他廠商。過去在電池等關鍵技術上政府歷經輔導成效仍屬有限,但就電動車產業發展立場,期盼政府與財團法人能持續投入,對於國內業者才會產生綜效。

必須經由公協會、廠商聯盟、財團法人與政府機構等,共同宣導使用電動車輛優點,並延長與擴大政府對電動機車之補助金額才有可能讓消費者願意嘗試使用電動機車,否則依照目前產品與技術發展趨勢,仍須等待數年以後,電動機車才可能與汽油機車在功能上略能比較,我國電動機車產業的發展必定受到影響。

中國大陸市場預估1年電動自行車市場銷售數量可達1,000萬台,若將電動機車品質再次提升,並追求中國大陸高階電動自行車原有市場,此一新市場發展潛力必定驚人,如何聯合台灣廠商以策略聯盟方式合作進擊可收良好成果。